臺北市社會學習領域國教輔導團海外參訪及教學分享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達,以及跨國企業、非政府組織(NGO) 及非營利組織(NPO)快速成長,人們不再受限於國界的限制,跨國婚姻、移民及移工改變了臺灣的人口結構及社會樣貌。全球化的經貿關係,衝擊著社會的每個角落。而知識、資訊、技術及創新等國際化能力,更是成為評價國家基礎資源的重要指標。
面對多元的文化及社會,天涯若比鄰的相互依存關係,我們需要在全球化意識與國際素養,投入更多的心力。高等教育國際化已行之有年,但中小學學生的國際素養仍有努力空間。環顧亞洲各國,無不在國民教育階段針對國際教育投入行動,及早奠定國人厚實穩固的國際化基礎。臺北是首善之都,隨著近年來國際觀光客的倍數成長,政府努力與國際接軌,輔導團更是責無旁貸,拓展中小學教師視野,爭取更多的跨國學習空間。冀希此次的跨國參訪及教學演示,能帶動臺北市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的國際化開端,培養學生面對不同的國家與文化傳統,具備理解、尊重及欣賞的胸懷與態度。
九州位於日本南端,幕末時代接觸西方文明,並與中國沿海省份互動頻繁,相繼扮演開啟中、日古老文明開放的門戶。明治維新時代許多重要人物皆出自九州,可說是日本近代文明的搖籃。其中出生於大阪之福澤諭吉,父親為中津藩(今大分縣)武士,更被稱為改造日本的啟蒙大師。自16世紀以來,九州與閩南地區人民,積極向海洋拓展,挑戰國家的鎖國政策。隨著大帆船紛至沓來的歐洲人,帶來不同經濟、文化及宗教的衝擊。九州與臺灣的歷史發展,是一頁海洋文明的具體結果,更是自17世紀以來東亞海洋文明的核心。
而臺灣與九州的關係,除了早期海洋貿易外,在日本統治臺灣時期,關係更為密切。根據1935 年日本國勢調查,當時佔臺灣人口5%的日本人,大多來自最靠近臺灣的九州。而且由於九州人遍布臺灣,因此九州的日語腔調,也影響當時臺灣人所學習日語的發音。因此赴日留學時,臺灣人常常被當成九州人。其中九州最南端的鹿兒島,更是有眾多人口擁有臺灣經驗。首任日本駐臺灣總督樺山資紀,就是出生鹿兒島的九州人。
大分縣位於日本九州東北部,和四國相隔豐豫海峽。境內大多為山地,西邊有九重連山、南邊有祖母山和傾山,後火山作用至今仍相當旺盛。轄內主要平原,目前分別為大分市、別府市及中津市三個最重要的城市。大分縣以溫泉數量和湧出泉量為全日本第一而著稱,其中別府灣的別府溫泉和位於大分縣中央的由布院溫泉,擁有全國性知名度。而其溫泉產業及經濟活動,與臺北北投文化資源相近,甚具參考價值。大分縣也是現今日本外國人居住密度最高地區,跨國婚姻及留學生比例突出,相關的國際服務機構也相當活躍。位於當地之亞洲太平洋立命館大學,設立12年來,所招收的學生,遍佈全球90多個國家,學生就業率在日本排名第4。而豐富的觀光資源,吸引眾多臺灣、韓國及中國大陸及日本本地遊客。除東京、大阪等大都會地區外,國際化程度引人注目。
進入長崎市,可感受到濃郁的中華文化,九州著名的拉麵就是典型的例子。除了中國,荷蘭在此也留下許多足跡。位於出島的荷蘭商館,名聞全日本,在日本對外關係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當初出島是為了收容因基督教傳教禁令而被趕出長崎市區的葡萄牙人,而於1636年所建設的人工島。1641年根據幕府之令,原本設在平戶的荷蘭商館也被迫搬遷到出島,出島的居民也由荷蘭人換成了葡萄牙人。出島是荷蘭船隻來訪之地,在其後的200多年的歲月中,出島成為日本唯一向世界開放的港口。當時的出島所在地已經被填埋,已不見當年的風貌。長崎是為了推動觀光產業,最近展開出島回復工程,並且陸續對外開放。如今已重現當年荷蘭人船長的下榻旅館等十處設施。
日本於16世紀在長崎設港與葡萄牙、西班牙及荷蘭進行貿易。到了江戶時代,儘管對外實施鎖國政策,但是長崎仍是日本唯一對外貿易的港口。現在市內還保留著出島、長崎新地中華街、哥拉巴公園等充滿異國情調的建築物。而且有許多基督教徒居住於此,其中以浦上天主教堂和大浦天主教堂為代表。此外,長崎也是緊接著廣島為世界上少數遭受原子彈轟炸的城市,透過資料館呈現轟炸後的遺物,可以見證戰爭的殘酷,傳達祈念和平的願景。
綜上所述,此次參訪規劃觀摩大分當地實施佐藤學教授「學習共同體」三所小學校外,並了解日本推動國際化教育實務,安排與亞洲太平洋立命館大學學生座談。並且順道參觀與臺灣有特殊的歷史淵源的長崎、平戶以及臺灣史重要轉折之春帆樓。除了參訪外,九州大分縣中津市豐田小學校的教學演示是此行最重要的嘗試,亦是跨領域挑戰的極限。授課對象為六年級學生,其社會課教材教授內容為日本史。參訪時該班教學進度已進行至太平洋戰爭,因此對於1617世紀日本鎖國開放已具備相關知識。為避免爭議及政治考量,所以選擇17世紀幕末時代,以當時日本對外開放的門戶九州為背景,描述歐洲大航海時代來亞洲的歐洲商人,以及隨著歐洲人赴日貿易的中國東南沿海海盜。其中最著名的華人為王直鄭芝龍,以及出生在九州平戶,擁有一半日本血統的鄭成功。課程內容參考臺大歷史系周婉窈教授所撰寫的〈海洋之子鄭成功〉,藉由鄭成功的中日文化背景,以及與九州平戶的淵源,引領學生了解17世紀的九州與中國、荷蘭及臺灣關係密切。並透過情節的鋪陳,除了認識當時東亞地區多元文化的融合樣貌,理解不同文化(日本武士與中國仕紳)的差異外,並進一步認識史料的多樣性,並根據證據推論因果關係;了解價值觀與歷史解釋,會受到時代、處境的不同而改變;透過立場衝突的歷史情節,引導學生運用「歷史的想像」或「神入歷史」(historical empathy),隨著史料進入歷史人物的角色。(詳如附件一 教學演示單元教學活動設計)
明代對於海外關係,有著嚴密的程序與相關規定,根據政治緊密關係,對於朝貢國分別有不同的規定。這些國家以朝鮮、琉球、安南、占城、暹羅、日本等十餘國為主。對於這些國家而言,朝貢不但可以對中國進行貿易,更可獲得明朝政府的賞賜。相對於朝貢貿易,民間的活動就被視為走私貿易。其中明末中國沿海商人私販日本之最主要目的為獲得銀。由於日本市場大都利用現銀交易,所以吸引中國海商及葡萄牙、荷蘭人,將絹絲、黃金等輸入日本,以換取銀兩,再透過各地金銀價格差異來獲取暴利。史書上重要的人物好像都有個不平凡的誕生,相傳鄭成功是鯨魚投胎,但鯨魚是中國罕見的動物,卻是平戶甚至是日本對外開放的重要象徵。神話內容荒誕不實,卻隱含著民間文化交流的史料。因此課程設計從鄭成功的誕生為授課的開端,大量引用日本有關鄭成功的文物史料為講授教材(如附件二),描述對於臺灣歷史有重要地位的人物,並且探討臺日兩地對於這些歷史人物不同的評價。
長崎與平戶相當重視王直、李旦、鄭芝龍等海上梟雄。除了帶來龐大的經濟效益外,也將海外的訊息傳入日本,受到各地大名的重視。再加上九州當地肥前之領主松浦家族亦有從事海外貿易之意,因此王直就以平戶為根據地,中國商船及葡萄牙船來往不絕,運送從中國或是西洋的貨物,甚至吸引遠從京都、大阪的商人,造成當時的平戶有「西都」之美稱。[1]而九州沿海如對馬等島,亦有許多中國商人往來私販,當地島民莫不出迎款待,甚至進而形成「唐人町」或「大唐街」(中華街、唐人街)。後來受到江戶幕府鎖國政策,將外國貿易全部集中於長崎,許多華人如果不返回中國,就必須移居長崎,因此旅日華人選擇落地生根,繁衍家族,並與日本社會同化。也造成長崎受到中國及荷蘭文化影響,尤其表現在常民飲食、宗教信仰及語言等生活上。例如蘭學、中華料理及媽祖信仰,至今常見於長崎的各項歷史資料中。根據外交部福岡辦事處林育柔課長的說明,平戶市長黑田成彥近年來大力推動觀光,將貧瘠的海外島嶼努力轉型為觀光勝地。並且與臺南市政府聯手推動鄭成功相關紀念活動,擴大鄭成功誕辰祭典活動(鄭成功生誕祭),修復相關史料、古蹟,以及推動臺日廟宇締結金蘭(臺南安平開臺天后宮與長崎興福寺),讓鄭成功與平戶之知名度水漲船高,吸引各國遊客絡繹於途。
課程雖然只有45分鐘,輔導團員們也都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是事前的準備及各種資源的整合,遠遠超過以往的經驗。這次參訪,我們不滿足於走馬看花的見習,充分體現合作學習以及專業學習社群的展現,從做中學,從嘗試中成長,從錯誤中茁壯。也因為這次的努力,讓我們從異文化檢視自己的不足,重新洗滌教學的熱情,期間的壓力,實在不足為外人道。還記得豐田小學教頭(教務主任)獲知我是本課程設計者,還特別提醒保重身體,雖然言語不通,但是充分感受到他惺惺相惜的祝福。日方觀課以行政人員為主,教師可能因為授課關係,所以參與的人數不多,稍有些遺憾。相對於臺灣歷史教育的現況,日本的歷史教育相當扎實,也十分豐富。並且能以開放的心胸,讓學生在中學階段選擇修習本國史或世界史。如果能有充裕的時間,更深入的對談,相互檢視彼此在歷史教育中所遭遇的困境,相信能激起更多的火花。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國際競爭不再是傳統的數量與價格的競賽,而是創意與價值的競爭,人力資源將決定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關鍵。另一方面,全球化所帶來的貧窮與饑餓、環境惡化、移工與移民浪潮、階級對立及社會脫序,更是影響世界的每個角落。在那些莫名遭受到災難的地區,人們無從瞭解所面對的衝擊;對於全球化所造成的秩序崩解,更加深了人際之間的恐懼。
社會領域能力指標有關「全球關聯」為重要的主題軸,六年級課程中所教授的人口、環境、族群、經濟等議題,無一不是全球化所關注的焦點。發生在臺南的隨機殺人事件,不正反映臺灣在全球化影響下,逐漸崩解的社會結構以及底層的悲哀。而日本亦長期陷入經濟發展困頓,秋葉原殺人等類似案件也不時震驚社會。此次參訪的學校中,我們發現班級教室黑板旁準備防衛武器,可見校園安全也受到影響。貧窮是表象,停滯的社會流動,封閉的階級處境,匱乏的支持系統,隨時可能造成社會的紛擾。過去透過教育所造成的階級流動,可以凝聚社會的向心力,如今對於未來茫然的弱勢者,相對剝奪感更加嚴重,類似案件也將層出不窮,就算透過警政、教育、社工甚至宗教等力量,也可能事倍功半。
蔣勳老師透過單純的講述,配合豐富的歷史素材,引導聽眾超越時空的限制,將數百年前的畫作活靈活現,宛若聽眾也進入畫中,跳躍在作者的筆觸之間。對於擁有十年以上的教育工作者,相信也能透過豐富的學科知識及教學經驗,帶領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以及學無止境的追求。發現問題,批判不是最高的價值,單純的思考與反省,其實也沒那麼困難。所有的清談,終究必須面對實踐的考驗。在社會議題上進行論辯與形成共識,甚至訴諸改變,往往是實踐過程中最艱難的部分。在實際社會中,當眾多身分、立場、力量與價值相互競逐,實踐改變及挑戰所對應的政治文化空間,絕對不是件容易的工作,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及知識份子永遠無法逃避的責任。



[1] 木工泰彥,《大曲記》,(長崎;長崎市教育委員會編)1989,頁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的文章與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