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學來臺演講<學習共同體>心得

   103年12月24日有幸在萬大國小親自受教佐藤學教授演講,內容大致為學習共同體所引發的國際效應,以及對於日本教育現場的改善。其中個人最關切的是有關佐藤教授認為學習成立的要件,「符合學科本質的教學」、「建構互相聆聽對話的關係」以及「伸展跳躍學習(jump學習)」。其中「符合學科本質的教學」並無具體論述。而根據維高斯基的近端發展理論所提出的jump學習,過去一直誤以為是中文所謂的「頓悟」,仔細探究,才發現為提高學習的天花板。佐藤教授認為教學設計必須加深加廣,甚至全班學生都不會更好,如此才能激勵深化思考,並且透過學生的對話討論,將這些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就能伸展跳躍,全然開通。而對話過程的關鍵是師生都必須學會「聆聽」,也就是具有串聯、提問以及引導討論的能力。

   稍具教學經驗的老師都知道,教學過程中最困難的就是串聯(連結)、提問以及引導討論的能力,更何況是學生?未具備足夠的背景知識,如何扮演穿針引線的角色?更重要是教學設計加深加廣,其中分寸的拿捏,將是重要的挑戰。每位學生學習探究的時間並不相同,如果再分組學習,是否更加弱化討論的學習過程。演講中引用日本國小社會科教學,教師認真的在課前蒐集三位學生家長因產業外移面臨失業、海外就業的實際案例,讓孩子討論日本產業變化對於家庭生活的影響,最後結論為尊重每位孩子不同的看法。但如果參考本期商周(1415期)有關德國面臨人口負成長的翻身秘訣,以及安倍經濟學相關措施,相信不會僅聚焦在人力成本過高,其他如人口問題、移民政策以及社會文化也是重要的關鍵。如此看來教師似乎將天花板降低了,孩子的思考窄化成企業照顧員工責任,最後還是回歸到日本傳統的企業文化思維。

   借用臺東大學梁忠銘教授的疑問,佐藤學「学びの共同体」概念,是否等同臺灣「學習共同體」的概念?「学びの共同体」是理論?或是教學方法?還是班級經營?「学びの共同体」是要提升學生學習成效?還是提升教師專業發展?「学びの共同体」是以學生為主?還是以老師為主?「学びの共同体」是以學為重要?還是以教為重要?「学びの共同体」是教學改革?還是學校改革?教育改革?「学びの共同体」是否為形式主義?或是権威主義?「学びの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與協同学習(cooperative learning)是否相似?共同体( community/民主主義)概念與集團(collective/共產主義/國家主義)概念又該如何區隔?

   雖然人文社會學科的研究終究是試探性的、不盡完善的,絕對無法像自然科學所強調的精確。然而透過長時間釐清事實與規律性,客觀分析問題背後的各種資訊,依然可以提供學術論辯更多的價值與知識,並且聚焦在有意義的問題上。但如果僅基於個人經驗或直觀所形成的推論,或是根據局部的觀察事實,堆砌大量的理論臆測,缺乏足夠的資料、方法和界定清楚的概念,任何學說都可能看起來言之有物。

   套句柯P式風格,還是聚焦在學科知識上吧!沒有足夠的材料,再好的廚藝(教材教法),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的文章與資料